1950年11月29日,一个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,弃守高地,将美军50多辆坦克都放走炒股配资交流,可因为这一行为却创造了一项我军至今无人都没能打破的奇迹!
在1950年11月的朝鲜战场上,战火纷飞,硝烟弥漫。正值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关键时期,志愿军部队抓住战机,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进攻战役。
美军为了避免被全歼,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撤退。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:切断美军的退路,在龙源里地区设下埋伏。
此时的朝鲜半岛已经进入了寒冬,气温降至零下,大地被白雪覆盖。志愿军战士们身着单薄的黄棉服,踏着厚厚的积雪前行。
为了赶在美军之前到达预定位置,部队已经连续强行军了72公里,整整走了14个小时。战士们不仅要克服极度疲劳,还要与严寒作斗争。
在这支部队中,有一位来自吉林的排长郭忠田。他带领的是2排,这个在后来被称为"英雄排"的战斗集体。
部队此时已经连续5天5夜没有得到正常休息,其中还经历了2昼夜的激烈战斗。战士们疲惫到了极点,有的甚至在行军途中就睡着了。
为了尽快赶到指定地点,部队必须翻越一座山,还要渡过山脚下结了薄冰的河流。荆棘丛生的山路上布满了积雪,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危险。
郭忠田带领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办法:用绳子缠住山上的巨石,让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往下滑。这样既保证了安全,又节省了体力。
到了河边,战士们不得不脱掉仅有的保暖棉衣,悄无声息地跳入刺骨的河水中。就这样,他们比撤退的美军先一步到达了龙源里。
上级下达了死命令:必须死守阵地,阻击美军。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要点,绝不能让敌人突围。
然而,郭忠田面临的现实情况异常严峻:全排战士只有步枪和为数不多的重机枪,甚至连最基本的反坦克武器都没有。每个战士仅有4颗手榴弹,这些装备对付步兵尚可,但面对装甲部队几乎毫无作用。
就在这时,侦察兵报告:发现约50辆美军坦克正向这个方向开进。这些钢铁巨兽随时可能出现在阵地前沿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郭忠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将美军坦克放行。这个决定意味着他要承担违抗军令的巨大风险。
这个决定并非临阵脱逃,而是基于实际战场情况的理性判断。如果强行与坦克部队硬拼,不仅无法完成阻击任务,还会造成无谓的伤亡。
在龙源里地区,郭忠田的第一个战术决定就体现出了非凡的军事素养。他登上葛岘岭主峰勘察地形后,没有选择这个最高点作为阵地。
这个看似反常的决定其实暗含玄机:主峰太过突兀,容易成为敌人火力打击的目标。相反,他选择了主峰以北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,这里视野开阔却不易被发现。
山包下方有一条弯曲如镰刀的公路,这种地形特点为伏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敌人通过时会自然而然地减慢速度,却看不到两侧山包上的威胁。
为了增加战术欺骗效果,郭忠田命令战士们在另一处地段修建假工事。这个貌似多余的工作,后来证明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安排。
战斗前,郭忠田制定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战斗信号:一声长喇叭代表开火,两声长喇叭代表投掷手榴弹,三声长喇叭则意味着全排冲锋。这种明确的信号系统确保了在战斗中的有效指挥。
11月29日早晨,战机终于来临。首先出现在公路上的是美军的侦察力量:一辆吉普车和三辆大卡车。郭忠田立即抓住这个机会。
排里的神枪手张祥忠被指定负责打击敌军指挥车辆。这位神枪手的一枪,直接打掉了美军的指挥吉普车,打乱了敌人的部署。
随后是惊心动魄的50多辆坦克集群通过。郭忠田坚持自己的判断,下令全排隐蔽,不许向坦克开火。这个决定为后续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等坦克群过去后,美军的补给车队和运兵车出现在射程之内。这正是郭忠田等待的最佳战机。他立即下达开火命令,全排火力倾泻而出。
战斗中,张祥忠再次展现了过人的枪法,精准击毙了一名美军指挥官。这一枪不仅消灭了敌人的指挥核心,更打击了敌军的士气。
当美军发起反扑时,早先设置的假工事发挥了关键作用。敌人误以为遭到了多个方向的打击,不得不分散兵力对付并不存在的威胁。
更妙的是,战士们集中火力击中了一辆弹药车的油箱。连环爆炸的场面,彻底摧毁了美军继续进攻的意志。
当战斗结束时,这场堪称教科书般的阻击战取得了惊人的战果。在2排阵地前,倒下了215具敌军尸体,缴获的战利品包括6门火炮和58辆各型军用车辆。
郭忠田的2排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竟然没有一人伤亡。这一战绩在志愿军作战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。
战后,郭忠田因其出色的指挥表现被记特等功,获得了"一级战斗英雄"的崇高称号。
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授予郭忠田三级国旗勋章,以表彰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卓越贡献。他所带领的2排也被授予了"英雄排"的光荣称号。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郭忠田随部队回到东北继续服役。1993年2月8日炒股配资交流,这位创造了军史奇迹的英雄在67岁时因病去世。